葛理翰牧師曾說:「我相信神的下一個偉大行動將通過職場的信徒來實現」。世界華福中心(下稱「華福」)深信各行各業的基督徒都肩負著「普世宣教」的責任與使命。因此,華福希望不只是動員1% 的人投身宣教,而是動員「職場」所涵蓋的99%的信徒活出呼召。
宣教和作主門徒本是一體兩面,使命和職場亦不可分。我們不能跟隨宣教的耶穌,而不委身於宣教。神透過工作創造、維繫和總結萬有。人類透過工作活出神的形象,職場就是實踐神使命的所在。而對職場宣教有負擔的人往往找不到管道,這要求建構者去思考如何放大神放在人心中的熱情。
2016年第九屆世界華福大會開始著眼「使命門徒 Missional Discipleship」,2019-2021年接連三屆國際商界使命門徒大會,看到應該把商界基督徒和神的使命連接,強調BAM(Business as Mission)。
為了更深的探討和更廣的連結,2022年開始,華福發起「職場使命門徒運動 Missional Discipleship @Workplace」(下簡稱「MDW」)系列圓桌會議、配套工作坊及年度大會。來自世界各地長期關注、參與、推動職場宣教的教牧、機構領袖、神學家,和宣
教動員者應邀出席。委身同行一年,共同鼓勵裝備教會、紮根神學反思、聯動職場實戰推動者,實踐職場宣教動員。互相學習,互通有無、激發對話、共享資源、加深連結、共同成長、共進共創。這不僅符合華福的定位「連結 · 促進 · 共創」,更是藉此實現神對普世的心意——「彼此相愛」的大誡命。
第一次MDW圓桌會議,我們邀請到維真神學院職場神學退休榮譽教授、溫哥華職場轉化學院Institute for Market Transformation (IMT)主席及創辦人史蒂文斯博士(Dr. R. Paul Stevens)作為嘉賓分享職場神學概論(On Becoming a Marketplace Theologian)。
第一,職場神學是工作和信仰的整合,有益於身、心、靈。第二,職場神學全面透析了我們微不足道的努力如何融入神宏偉的計劃,回答了為何工作、為誰工作、如何更好地工作和工作的終極目的等重要問題。它是工作的「世界觀」,即真正的「工作觀」。第三,職場神學解釋了職場上的阻力和艱辛的原因,並提供應對之策。它讓我們與神作為工作者創造、作為生意人道成肉身的身分連結,教我們不斷學習神這位善工的榜樣。第四,未信之人也得以藉此嚐到天國的滋味1。
IMT(Institute for Marketplace Transformation)是一個基督徒群體,旨在幫助信徒整合工作和信仰,轉化職人、職事、職場。其使命是裝備各行各業的基督徒,賦予他們一週七天活出天國召命的能力。
IMT的「I」為職「人」的「融會整合」(Integrating)——聖俗不分家、整全、透明、公義的,擁抱神國度價值觀的群體;「M」為職「事」的「富有意義」(Meaning)——深度的實用性,詮釋和推廣職人、職事、職場存在的神聖目的(與神共創、建立社群、佈滿全地、榮耀神);「T」為職「場」的「茁壯成長」(Thriving)——令職人、職事、職場人性化,助人和其所在的工作場域中經歷各個層面,包括經濟、社會、屬靈、關係方面的完整性,經歷自由和快樂(路4:18-21)。
神學,簡言之就是講「生命的意義」。William Perkins曾這樣定義:「神學是研究如何活出永恆受祝福的生命的一門科學」(“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living blessedly forever.”)將其中的詞語稍加替換,便得到了R. Stevens對職場神學的定義:職場神學是講「工作的意義」的,「職場神學是一門科學,研究如何蒙福地工作到永恆。」(“Marketplace 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working blessedly forever.”)
對職場神學定義的解讀:「職場神學」研究神和祂對職人、職事、職場的心意,賦予意義。「科學」(science)意味著包含了調查研究,「自上而下」(Theology from Above)及「自下而上」(Theology from Below)的在人類營商、工作的領域裡做神學。「工作」(working)處理圍繞工作而產生的議題,例如,什麼使工作成為工作?工作和休息有何不同?工作和召命有何關聯?「蒙福地」(blessedly)回答在神的同在和意旨的光照下,工作如何與神的國度相聯?「受祝福地工作」的價值和美德又是什麼?「永恆」(forever)強調超越此生,去到永恆。在地的工作有屬天的價值嗎?新天新地裡職人、職事、職場的未來是什麼?
「自上而下」研究職場神學的重要角度:三位一體的神(建立群體的基礎)、創造(物質的重要性)、人類(攝政及關聯性)、工作(與神共創)、罪(工作、權利、阻力)、救贖(人、文化、創造、權利)、神的國(神現在與未來的統治)、聖靈(神賦權的同在,使有道德地生活和工作成為可能)及末世/末世論(神國度的全然彰顯和新天新地)。實踐職場神學研究的關鍵:神學,在於賦予事物意義,因此就有「金錢」、「企業」、「工作」、「營商」、「非營利」、「機構文化及轉化」、「領導」、「服務」、「呼召」等等的神學。就如誡命中最大的一條所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神(可12:29),R. Stevens過去4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亦證實,這需要有「頭腦」(Head)、「心靈」(Heart)和「雙手」(Hand)的共同參與。「頭腦和智慧」(Head & Mind)即思維過程,是西方慣用的方式;「心靈和靈魂」(Heart & Soul)包括在禱告中經歷和探索職場神學的靈性層面,是東正教傳統的方式;「雙手和力量」(Hands & Strength)即應用(將真理活出來,同時得到啟示)是亞洲的慣用方式。對於職場神學的研究,亞洲人十分注重實用性。
西方神學令人攪擾的問題——分岔、分裂、分區。在西方,神學被分為系統神學、靈修神學、歷史神學、聖經神學、基督教倫理學、應用神學。然而,從起初及中世紀時(啟蒙運動之前),神學的拉丁字是 「habitus」(一種靈魂的習性)——是整全的2。當我們進入這個整合的過程時,就會發現,其實職場神學包括了宣教使命(Mission)、屬靈生命(Mysticism)、系統神學和聖經神學所研究的「意義」(Meaning)以及倫理道德(Morality)。
整合分為四個主要的層面。第一,宣教使命層面。職場是今時今日在地最重要的宣教場域。人們每週有40 - 100個小時在其中,生命問題也在此浮現。除了以營商進到受限制的國家或地區宣教的形式以外,職場本身就是神宣教工場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需要各種相關的神學研究:宣教和事工(Theology of Mission and Ministry)、透過宣教營商(Business through mission)、營商宣教(Mission through business)、在營商當中宣教(Mission in business)、BAM營商宣教(有時被理解「為宣教的營商」Business as mission)、國度職場事工(Kingdom Workplace Service),及國度企業(Kingdom businesses)。第二,屬靈層面。美國商學院也會談及一些新興的神秘主義,比如商業活動中精神、靈性的內容。但職場神學所談的靈性,有助人工作、伴隨於工作之中、及使工作本身成為屬靈的幾個面向。其靈性發展的重要議題包括:如何帶著靈魂去上班345、職場的屬靈紀律操練、過行動和反思平衡的生活(參與和沉思)、領導的靈魂、創業創新的靈魂,以及職業洞察力等。第三,倫理道德層面。其基礎是神的命令,如十誡等;其次是聖經中結果/終末的視角,如妓女喇合以終末的眼光憑信心接待探子而被與聖人同列(希11:31);另外包含品德的塑造及與神相交。商業活動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倫理道德,如競爭、銷售、營銷、推廣的道德規範,世俗化與良性經營,跨文化的道德困境,有害和賦權式的組織文化,賄賂、激勵和獎勵,產品或服務的誠信等等。第四,意義的層面6。我們同時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神學,且後者需要前者做指導。舊約傳道書就是「自下而上」神學的典範,紮根於研究生活,既在「日光之下」(無神),又在神國之中(與神同在)。約伯則是另一個典範,他在禱告中探究自身的痛苦經歷。
職場的呼召是全方位的,職業本身就是呼召。因此職場神學的整合需要有各個層面,宣教使命層面——「雙手」,意義的層面——「頭腦」,以及屬靈和倫理道德的層面——「心靈」。
如果你在你的工作中、職位上、工作場域內,在神的同在和意旨裡思索、禱告、研究和實踐聖經教導,不斷反思、應用、成長,你就已經是一位職場神學家了。
解析約伯——「自下而上」的神學家模範
約伯如何研究:約伯透過禱告研究生活現實,他的研究正是東正教的方式。當中關鍵的議題是「無償的信心」(gratuitous faith)——約伯尋求神並不是因為能從神得到什麼(伯1:9,14:15)。
約伯和他的朋友(傳統「自上而下」的神學家)的區別:約伯的朋友並不禱告,只是對約伯談論神,而約伯是與神對話,以禱告探究痛苦。神喜悅約伯的評論,而對約伯的朋友氣憤(伯42:7)。
約伯的三大福音研究發現:第一,神不是人,如果祂是人,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伯9:32-34)。第二,約伯有位在天的「律師」為他辯護,證他清白(伯16:19-20)。第三,約伯有位在天的「親戚」(一個救贖者——希伯來語「goel」)要拯救他,他復活之時將會得見(伯19:25-27)。
約伯的反思:約伯回答神「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 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5-6)約伯懊悔的似乎不是他的朋友所指控他的,那麼他懊悔的是什麼?這就留給每位在場的嘉賓去思考。
白崇亮博士:為何西方學界會選用 「marketplace theology」這個詞來描述職場神學?當我們譯成中文時,「職場神學」其實是工作場域的神學,即英文的「workplace theology」。如果用「marketplace theology」,那麼中文則沒有直接的對應,而是會譯成類似「市場」這樣的詞。那麼「marketplace」 到底是什麼意思?有無其他詞可以替代?英文選用「marketplace theology」來描述這種神學的緣由是什麼?
R. Stevens:「市場」只是職場神學的一個面向,中文若是沒有相對應的詞彙,不能全面表達或在亞洲的語境中不合適,不如棄之而改稱「workplace theology」。我不是很清楚「marketplace theology」這個詞是如何在西方出現的。但西方學界犯過很多的錯誤。而很多東方的職場神學家都是在西方受訓,然而返鄉之後,卻不得不忘掉一些所學以適應亞洲更公共、更群體化的語境。在英文中,marketplace 包含了大範圍的workplace,即包含了經濟、金融等領域間的互動,是指大範疇的、全球化的、互相依存的工作場域。
陳敏斯博士:請問Paul是否認為「marketplace theology職場神學」是「the theology of work工作神學」的一個下屬分支?
R. Stevens:我認為是反過來的。美國的一間機構名為The Theology of Work(創始人William Messenger),其事工會關注探討經濟、商業、廣告等等議題,遠遠超過「the theology of work工作神學」的範圍。如果將其稱為「workplace theology」我倒覺得更恰當。「the theology of work工作神學」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大範疇的統稱,幾乎包含除了教會事工之外的一切。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能包括教會事工。
陳敏斯博士:也因為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這個詞被圈定,以至於很多人跟用,甚至以之指代「marketplace theology職場神學」。
孔雷漢卿長老:在我過去25年的事工生涯中,我反覆在「marketplace theology」和「workplace theology」兩者間切換。就我的一點薄見,「workplace」的概念更綜合、更全面一些,包含了政府、媒體等等。而「marketplace」的重點多為商界。所以目前為止,我較常用「workplace」。
在我的教導裡,我也將Paul的職場神學不同層面的「3H」——「頭腦」的知識 (Head),「心靈」的確信(Heart),「雙手」的應用(Hands)——擴充添加了「雙腳」的健康習慣。因為應用並非一次性的,而是週而復始方有成效。
李適清博士:作為系統神學家,我們認為應該堅實地紮根於神的話語。我們會非常擔憂,如果做「自下而上」的神學可能會消減了某些神性。一般大眾會通過講道、讀經等方式接觸神的話語,產生自己對神的理解。不論他們是否意識到,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神學。因為單一的一方是不足夠的,我們應該如何平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這兩種神學?或縮小兩界之間的落差?如何能幫助弟兄姊妹看見和理解一個更大、更完整的圖畫?
R. Stevens:兩者都要教。因為沒有「自上而下」的神學(聖經神學、系統神學等)做支撐,就無法很好地教授「自下而上」的神學。這也是我的顧慮,因為有些「自下而上」的神學沒有足夠的「自上而下」的神學依據。因而偏離了正道,誤認為自己發現了新的神學真理。然而,「自下而上」的神學不一定僅僅是經文的應用,當我們去探討生命,特別是工作的時候,也會有從神而來的啟示。
李適清博士:我想這也是個普遍問題,大家喜歡研讀經文,但基本上會停留在大腦的層面,到了現實生活中就會出現斷聯。
白崇亮博士:我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神學的觀點是從人類學習週期的角度出發的。「上」和「下」是兩個世界,前者是抽象的、概念性的,後者是經驗的。要完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週期,就需要連接兩者,即所謂的「整合」。人類學習的方式,其實是透過做事、應用和經歷。我們透過自己的經驗來試圖理解神的信息、旨意和目的。當然聖經是神啟示給我們的信息,但要真正完成這個理解過程,就要透過經歷。沒有聖經做支撐,我們對經驗和行為的解讀是不完整的。就我自身的經歷和觀察,包括在商界、商學院,所教導的只是地上的經驗。但是聖經給我們的卻是一個高得多的視角。但反過來,缺少經歷,單純概念性的學習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很同意Paul的觀點,我們需要兩者並行。
司徒永富博士:白老師講到商學院的教導,如果從「3H」(Head, Heart, Hand)來看 —— 剛剛孔雷漢卿長老擴展添加了「雙腳」—— 商學院職場的教導在知識(Head)、創新、執行(Hand)上都很厲害,而最缺乏的是心(Heart)。按我的理解,這部分是最重要的。聖經中亞當、夏娃犯罪,與神斷了連結,其實就是沒了「心」。從「心」出發,是職場缺失的部分。所以職場不僅要講創造神學,也要講救贖神學,就是回到與神連結的關係。這是商學院裡最缺乏的,目前還沒有出路。
郭鴻標牧師:我也希望回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神學的話題。我們對神學家,特別是系統神學家的錯誤印象是覺得他們只懂得「自上而下」的神學。我以Paul Tillich著名的相關法(the method of correlation)為例(著名福音派學者Millard Erickson甚至寫了一本系統神學的書來討論Tillich的理論),在我們的屬靈資源和自身經歷之間建立關聯是神學家和牧師的責任。但現實中,很多神學家對於神學或真理的理解是非常靜態的,且缺乏探索新事物的開放性。他們通常認為「經驗」是過於主觀的,缺失了客觀現實。這樣的思維方式太過狹隘。當我們去看舊約聖經時,我們用「心靈」(Heart)敬拜神,「心靈」是種非常符號化的語言,另有「腎臟」(脾氣秉性)、「肺腑」等亦在此列。如果再看舊約的智慧書,甚至摩西五經,它們不是一系列死的規條,而是神的指示。然而很多學者、神學家會將其解讀為一系列刻板的基礎教義。所以我們必須回到聖經本身,去看聖經多樣性的解讀方式。Paul剛剛引入新教背景的改革宗神學家William Perkins,那麼我就以John Calvin為例,在他的經典著作《 The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第一章中,他寫道:「我們必須認識神才能認識自己」。因此,「認識神」與「認識自己」緊密相關,那麼「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神學就絕不能剝離。因為人和神的連接是在關係裡,認識神就是認識真理,才能理解自己的經驗,即便是談到「心靈」——神秘主義的部分。我們實在不太了解中世紀神學,甚至連奧古斯丁也被我們誤解。我們似乎覺得我們可以脫開「心靈」(Heart)去強調「頭腦」(Head)。其實不可能。當你去讀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時,你會發現他的懺悔歷程是內在的心靈之旅。在此也呼籲大家在研習聖經和神學上要走得更深一些,以至於可以教授正確的神學。遺憾的現實是神學界的誤解非常之多。但我希望我們能有開放性,讓神的話語和我們自身的經歷對話,從而在這個圓桌會議的聚集中生出新的靈感和洞見。
R. Stevens:奧古斯丁的確是一個注重心靈的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關於心靈的,也有些是關於「雙手」應用的。
董家驊牧師:談到「心」的重要地位,奧古斯丁有個洞見:心所渴望的會塑造我們的人,隨之而產生的行為,也會反過來塑造我們的心。今天談到職場神學的時候,我感到有個很難跨越的隔閡。似乎強調職場神學的人會覺得教會牧者很難與他們觀點一致,而很多教會牧者其實也看重整全的門徒訓練,但有時在推動職場神學的時候會有些格格不入,覺得自己未經歷過職場,或涉足太淺,不夠資格和能力談論。針對二者之間的鴻溝,我很好奇Paul多年在維真神學院訓練牧者、神學生、或者在推動職場神學事工的過程中,有什麼好的經驗可以分享,去縮小職場神學的推動者和第一線教牧領袖之間的這種差距?
R. Stevens:教會是圍繞著職場神學展開事工的地方。將橋樑和賦權式的事工搭建到教會以內,是關鍵所在。當前,我們都處在一個全球性的事工之中,這個事工不僅僅是在北美、亞洲,而是在全球進行。然而,卻很大程度上繞開了教會。
如要改善這個現狀:第一,在每個神學院,每個將要成為牧師的學生都應該至少上一門關於職場神學的課程,並配合實踐(如何使會眾有能力在週間的工作中服事神和鄰舍)。
第二,我自己也做過牧師,很了解在教會服事容易只專注於教會內部的生活。我自己是這樣做的:每週拿出半天時間到會眾所在的職場上,我不會去傳道令他們尷尬,只想了解他們在職場面對的困難,去支持、為他們禱告,讓他們知道他們在做的是神的工作。如果每個牧師都能如此,那將會是極具轉化能力的改變。我自己有個實例是,我跟一位律師朋友提出去到他職場的請求,他就致電那一週要見的每一位客戶,說有一位朋友想要學習法律,可否在會議中旁聽,沒有一位客戶拒絕。我就此經歷為我的朋友寫了很長的,特別針對他的工作的神學反思。
第三,我們需要更多在職場上工作過、或正在職場上工作的牧師(兼職亦可)。即雙職(雖然我們的呼召只是一個)、「織帳篷」、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起碼是自己供應一部分開支)經歷。
第四,每個教會都應該定期有職場神學相關的講道,因職場是會眾每週度過40-80小時的地方。
梁旭輝傳道:剛剛Paul在回應白教授的時候提到,往往在進入職場,或涉足職場事工一段時間後,人們會重新審視職場神學,通常需要修正。不知Paul可否列舉幾點我們應該「忘掉」的,以至於前車之鑑可以成為後事之師?
R. Stevens:第一點,也是最關鍵的,還是要先抓住職場的神學。第二點,應該明白宣教和職場之間的關聯。第三點,應該清楚我們的工作本身就是對神的敬拜。第四點,需要看見職場是「如何」作為靈命塑造和認識神的場域存在的。要看見職場更廣、更深、延伸擴展的含義,不僅僅將其當作勞動、做事的地方,而是我們置身其中生活和工作的整個世界和背後的系統,也包含了教會。最後一點,我覺得應該理解和認識「神的國度」的概念。「神的國度」是將整本聖經整合在一起的概念,也是福音的信息本身。我們所說的「好消息」不是死後的靈魂得救,升到天堂。主耶穌所傳講,並在事工中不斷重複的福音是「神的國度」,是無比整全的。而了解到「神的國度」和職場之間的關係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