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華福中心發起的第三次MDW圓桌會議於2022年8月11日舉辦完成。本次會議榮幸邀請到劍橋大學瑞德理學院(Ridley Hall)退休教授理查.希金森博士(Dr. Richard Higginson)為我們講論「從管家職分(Stewardship)探討財物、創業和普世宣教」。希金森博士同時是瑞德理學院中「信心在商場(Faith in Business)」事工的總監,致力於幫助職場基督徒在艱困的環境中活出信仰。
希金森博士首先探討「投資」這項觀念。為何要理解投資的觀念?因投資與管理有密切的關聯。維基百科中提出:「投資意味投入一項資產,在一定的時間內使之價值增長。投資需要付出(或譯:犧牲)一定的現有資產,例如時間、金錢或努力 (Investment is the dedication of an asset to attain an increase in value over a period of time. Investment requires a sacrifice of some present asset, such as time, money, or effort)。」而對於基督徒而言,我們也發現神本身就是一位投資者。
「信心在商場」事工相信:神是一位投資者。神在起初以祂自己的資源投資(創造)在這個世界中。而在所創造的一切中,人是特別的存在──唯有人是以上帝的形象創造。如詩篇第八篇所提到「祢賜人榮耀尊貴為冠冕(詩篇8:5)」。此處的「冠冕(又譯為外袍vestment)」即為神的形象,並且與「投資 (investment)」擁有相同的字根。並接著說「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詩篇8:6)」這意味著人擁有神作為「創造者、維繫者與救贖主」的身分,具有「創造、維護與修復」的能力,並反映在人類所從事的各種職業中。這個管理萬物的權柄是從神而來,因而人類如同一位中間管理者,伏在神的權柄之下並要向他交帳。如同投資的行為都伴隨著風險,神在給予人類管理職權的時候,也是在冒人類可能會偏行己路、不負責任、管理不當的風險。人類可能不只無法使神的產業增值,甚至可能會損害神的產業,此亦人類墮落的其中一個面向。
在神交託給人類的資源當中,地球藏有許多需要經過開採、轉化和提煉才能產生價值的資源,這些資源在過往數百萬年中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但自250年前的工業革命開始,煤礦、石油與天然氣等資源的開採與使用量大幅增加,並成為現代世界主要的能源來源。以致於19 世紀時引導工業革命的英國搖身成為全球的製造業中心,如今則是中國。
然而在此開採資源的過程中,產生好的和壞的影響。一方面普遍提升人類生活的水平與便利性,但另一方面,開採的過程破壞了環境、並且也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過往我們時常錯過第一時間解決這些問題,如今地球生態已經被嚴重破壞。
面對這些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在人類歷史中偶會出現具有道德的企業家,例如在希金森博士的著作《有待傾聽的聲音》中紀錄了許多十九世紀時英國的基督徒企業家1, 但大多數時候人們似乎都無法妥善管理使用神所給予的資源。而博士認為要思考這個問題,首先要回到個人的層面。神賜給我們所有人時間、金錢和才幹,我們是否有以智慧使用他們、並將之用在能使人得益處的事上?
雖然我們時常抱怨時間不夠用,然而事實是我們是否有將時間都首先用在需要的事上,或是將之浪費了?即便是有較多時間可運用的退休人士,聖經提醒我們都需要以智慧來管理我們的時間。而在金錢與才幹上,聖經也有許多例子鼓勵我們不要將之埋藏起來,乃要勇敢且有智慧的使用,並且要使用在使弱勢者得幫助的事上,如同做在耶穌身上。結合這兩個核心精神──智慧與憐憫,就構成現今所謂「社會企業」的準則。社會企業必須要達成財務上的成功,以至於能貢獻給社會中需要幫助的群體。
承續先前所提及的工業發展所帶來的危機,博士接著談論:如何因應環境生態的危機?作為神所託付的管家,人並沒有善盡管理大自然的責任。希金森博士在此處特別提及企業界人士以及投資人士當負起回應的責任。值得欣喜的是,目前許多企業人士願意正視這個危機,投入資源開發綠能技術帶來改變。例如比爾‧蓋茲所著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提到廢水處理、將廢棄物轉製成能源、解決工業廢氣、塑膠回收、使用太陽能及風力、電動汽車、綠色植生牆、垂直農法等方法2。 希金森博士建議:不論是處於職業生涯早期階段的企業人士,或商場老手正在尋找新挑戰,都值得考慮開創一個環境友善的企業,或在標準化的企業中讓某些流程更加環保。即便我們不一定都是影響甚鉅的企業人士,但我們都一定是投資者或是消費者,每一個消費與儲蓄決定都將帶來影響──讓環境變好或變壞、讓人變得富裕或貧窮……等等。因而我們需要檢視自己:是否有將金錢運用在值得信賴的產品與公司上?
「勞動增值/血汗產權(sweat equity)」的觀念提醒我們,在一個新公司成立的最初期,可能只有付出代價卻還無法開始獲利。我們根據信念所進行的投資,也需要有這樣的耐心與信心。投資在符合我們價值的企業,不代表能馬上看到獲利,但最終我們將能看到報償。希金森博士說到,我們之所以對企業還能懷有盼望,是因為我們相信神喜悅救贖人類,祂當然也會喜悅救贖企業脫離罪惡邁向正軌。企業的力量如同一把雙刃劍,造成現今社會許多亂象,但同時有潛力帶領我們脫離這些亂象。而我們每個人在這當中都有自己當盡的責任,基督徒更應當在其中活出見證。
希金森博士最後分享,投資與管理的觀念,如何與職場的宣教與門訓相互關聯?聖經神對人中總共有三大命令:
大誡命中愛鄰舍的愛涵蓋所有人,甚至包括仇敵。在職場上的應用則是要去愛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員工、客戶、供應商、投資者,甚至是競爭對手。大使命則要求我們以耶穌所要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我們的行為、生活方式、經商手段都要符合神喜悅的樣式。
當我們談論到如何有智慧的「管理」,陳國雄博士想以「資料治理模式(Data Governance Model)」為例。現今許多民營或公家的公司企業,諸如政府、醫院、公司、學校……都需要蒐集與經營人們數位化的資訊。在過往大眾對資料的所有權沒有那麼理解,我們可能認為蒐集資訊的單位握有資訊的所有權,但這樣的管理模式將產生許多侵權的問題。如今在「資料治理模式」當中,我們會視這些單位僅僅是資料的保管者而非擁有者。舉例來說,旅行紀錄,是旅客個人的而不是航空公司的;消費紀錄與信用卡資訊,是消費者的而非銀行與金融業界的;學生的作業是學生自己的,而不是學校的。這些機構雖有責保管這些資料,但沒有權利擁有,因而擁有者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取得與使用這些數據。透過這種新型態的管理模式,讓我們更能有智慧的保障人們的權益。
保護環境的經濟行動──投資與實踐綠能產業、微型企業
如何以實際行動回應當今的氣候變遷議題?就投資的選擇上,陳國雄博士個人透過投資在電動車產業做為保護自然環境的方式,也會去注意與支持實施ESG指標(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企業。而在個人的行為上,陳國雄博士所在地的政府曾針對安裝太陽能板或是使用電動車提供了獎勵措施,但近幾年也紛紛暫停了補助計畫。以此為例,我們看到政府方面不總是能堅定地推行保護環保的措施,需要民間人士的參與與推動。因而基督徒的企業人士與消費者,更應當責無旁貸的參與並以身作則!除了綠能產業外,陳國雄博士亦關注當今在平台型企業上所興起的微型企業,微型企業本身通常更加對環境友善,注重消費與生產活動對環境的責任,也有助於降低失業率。是值得我們投資參與的新興商業模式。
韓偉炫牧師與我們分享環境關顧跟整全宣教之間的關聯。神吩咐人要照顧祂所造的世界,而現今深受破壞的生態環境是人類作為管家的緊迫挑戰。近日地球許多地區面臨嚴重乾旱,同時間其他地方在淹水,氣候變遷迫使人類不能不面對環境關顧的議題。
但整體來說,華人教會傾向沒有看見環境關顧的重要。韓牧師認為這是因為華人教會的神學論述,時常把屬靈跟屬世二分,而無法看到受造世界的價值。這樣的世界觀其實是源自於西方教會過往受到世俗主義及人文主義所形塑的神學,這種神學論述也透過兩百年前的西方宣教士帶進了華人教會,以至於持續到如今。
我們需要透過整全宣教(整全服事)去突破這種世界觀。整全宣教相信神創造宇宙是為了祂自己,以至於當我們關顧這反映了神榮耀的受造世界時,這個行動就是宣教的一部份。教會很多時候沒有看到環境關顧的重要性,或許是因為跟人的靈魂得救沒有直接相關,堂會自身也不會達到直接的成長。然而若我們著眼於神的榮耀,就能看見關顧受造世界的價值。
韓牧師也提醒差會、教會的領袖,我們當身體力行傳遞環境關顧的信息。舉例來說,這類領袖時常有飛行的需求,就可以來思考如何減少自身的碳足跡、或是投資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環保行動中。盼望透過眾人的行動與反思,華人眾教會未來越發能關顧環境,不單只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更是為了神的榮耀。
吳芃影姊妹(華福同工):
吳姊妹所屬的第一組的分享中,譚文鈞牧師分享到西敏小教理問答:「基督徒當榮耀上帝,永遠以他為樂。」作為一位好管家,其實就是每天反省自己是否有在自身的生活中實踐這樣的信念。邱牧師則以自身的處境,懇請大家為馬來西亞的基督徒企業家守望禱告,如何在開發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產生破壞的風險,在自身的企業中做好見證。
鍾興政牧師(台北信友堂牧師):
鍾牧師所屬的第三組,觀察到世界各地華人雖對氣候危機議題有關注,但在實際參與、與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上有限,教會似乎也不太重視這樣的議題。同時本次聚會也提醒弟兄姊妹,過去時常把投資行為認為是世俗、不屬靈的,但在希金森博士對「投資」的觀點中,也看到投資可以是一件榮耀神的事。最後則彼此勉勵,當我們忠心的事奉神與彼此相愛,門徒訓練就是一件自然水到渠成的結果。
孔雷漢卿長老(「職場使命」事工負責人):
本次Elaine長老透過分享她的生命故事,討論我們如何在人生的七個F(faith, fitness, family, firm, finance, fellowship, fun)當中,做忠心的好管家? Elaine長老的人生初期並不順遂,然而在四十一年的基督徒生活中,操練如何做人生的好管家,忠心又良善的管理信仰與身體的健康──人生的骨幹;家庭與職場──左腳與右腳;財務、團契與事奉生活、生活娛樂則是付出的雙手。長老也在人生的下半場經歷到神的祝福,持續奔跑服事的道路,在職業、呼召與所屬群體的交會之處回應神呼召,建立「職場使命」事工,鼓勵職場的弟兄姊妹在工作中做光做鹽。
希金森博士最後回應到,在各組的分享中我們看見各地基督徒在慈善、給予的事上已有許多的參與,然而在投資行為上,似乎沒有使用一樣的智慧與原則去管理我們的資源。希金森博士認為這也是來自屬靈、屬世二分的價值觀所造成的結果。基督徒理當整合我們在慈善事業與投資這兩個領域所運用的原則,都當照著神的心意去行動。其中陳國雄博士的投資行動就特別值得我們反思與效法。
氣候變遷、如何投資,已成為今日人類所面臨最關鍵的議題,世界逐漸從過去的錯誤中醒來,教會不應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