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从二○一四年韩国首尔全球论坛到二○一五年新加坡全球论坛,来自各地华人教会领袖受邀参与讨论两个至为核心的基督教信仰议题-门徒训练与跨文化差传。在这两次主题相同、形式一致的聚会中,分别邀请了不同区域,但都致力委身在门徒训练与跨文化差传的牧者进行专题分享与讨论。
总干事陈世钦牧师致力将每一次的论坛,从单向度的专题聆听提升到互动式的开放参与,这设计无疑是站在成人教育的基础上所规划出来的成果。从首尔到新加坡连续两次采取的圆桌讨论形式,让与会的牧师、宣教士与教会领袖,得以充分地站在各自的学习动机与服侍差异中,进行动态的补充与提问。这是近年来华人领袖聚会中较少使用,却效果卓著的聚会形式。
以我为例,本次分组恰好与多年委身在非洲宣教禾场的萧碧莲宣教士同组,每次讨论到宣教相关议题时,除了专题讲员的精辟分享之外,同组宣教士所提供的第一线服侍经验,委实让小组互动增添务实且具体可行的宝贵意见。期待未来在举办第九届华福大会时,能够延续这宝贵的对话形式,让与会的领袖不再只是单向度地聆听信息,而是参与在互动式的开放过程中,见证圣灵没有停歇的引导与光照。
从经验导向到神学反省的论坛设计
为了不让专题讨论沦为各个国家、城市、禾场的差异性展示,以致失去同一性的焦点,大会在设计专题讨论时特别规划了专题主持的结论时刻。目的是期待藉由一个适切的神学框架,来作为经验差异性的整合。意即透过神学传统中的圣徒相通构思,将香港、台北、雅加达、新加坡四个地方的门徒训练故事与宣教行动整合。没有神学检视深度的论坛规划,容易流于经验各异的教牧座谈而缺乏洞见与深度。
事实上,华福中心为了让神学反省的深度,能够支撑起整个门训与跨文化差传的架构,特别就第九届华福大会成立了行动研究及模式发展组,这单位的研究成果必定为大会带出重要的贡献,更是为华人教会参与普世宣教奠定重要的信仰反思基础。
从外在的行动到生命的内化
作为从神学院教职到堂会牧职的转型服侍者,两次华福全球论坛的聚会都让我不断回到基督呼召的初始点。如何超越教会层峦叠嶂的宗教科层体制,专注在门徒训练的基础工夫上,是许多担任教会第一线牧养工作的牧师所急欲学会的功课。不论多少的造就课程、增长模式、组织重建或崇拜更新……都比不上内在生命在基督里面的破碎、在信仰群体中的重建。
陈世钦牧师在本次全球论坛中,再次重申所知(knowing)、所行(doing)、所是(being)三者原本密不可分的本体性关系,在知识导向与道德导向的教会生活中,失去了对生命本相的真实关注,以致于今天教会缺乏真正的基督门徒。我如何经历到自己特质中不善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破碎,将是门徒关系建造的第一步。一切的改变,惟有从领袖本身被基督破碎开始,不然牧者永远只是躲藏在门训教材背后的事工计划者,不论计划何等完善、材料有多精彩,始终抵不过牧者生命首先被破碎的重要。
结论
在四天密集的全球论坛中,神藉由神学底蕴深厚的新加坡牧者苏立忠牧师,带出一个谦卑服侍与系统化转型的稳健典范;神也藉由在香港服侍、充满宣教热忱与动能的张大华牧师,勾勒出我们的自由意志一旦委身在神宣教的行动中,将是一幅何等美丽的图像;不仅如此,印尼 Abbalove Church 的梁福全牧师(Rev. Eddy Leo)更强调一对一的门徒训练机制,点燃旺盛宣教力的细胞小组;而台北信友堂沈正牧师则分享了高度重视深度牧养的经验。大会扎扎实实地以今次论坛的聚会,在与会者的生命中酝酿出门徒训练的神圣想像,并且激励全体与会者在领受基督圣餐的同时,更深地委身在跨文化差传的使命之中。
(作者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盘顶教会主任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