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

巴林
Bahrain
烏爾都人
Urdu

 

 

簡介

操烏爾都語(Urdu)的印度人(Indian)佔巴林(Bahrain)總人口不到百份之五,但已經是該國第三大族群。巴林由小島群組成,位處波斯灣(Persian Gulf)心臟地區的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東岸之外。跟島嶼上的阿拉伯人(Arab)和波斯人(Persian)一樣,烏爾都人均是穆斯林。

烏爾都人屬於來自印度德里(Delhi, India)附近的印度-雅利安族 (Indo-Aryan people)。約在公元前一五○○年,雅利安部落進入印度,與蒙古人、希臘人和匈奴人混合起來。這導致印度人的特徵逐漸變得像高加索人(Caucasian),語言也更多樣化。穆斯林的影響推進了語言變化,烏爾都語由此而生。

由於伊斯蘭教的共同身分,操烏爾都語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Pakistanis)遷至巴林。在印度,大部份都是印度教教徒,並遵循僵化的種性制度。在巴林,他們享有更好的教育體系,生活情況也更好。人口約六萬。

生活與文化

大部份巴林人住在名為巴林的最大島嶼北部,不同城鎮建有公寓樓或平房。由於木材稀缺,他們用水泥和石灰磚建立家園。這些房子通常又高又建有通風塔。另一方面,鄉村的民眾一般都住茅草搭的房。

住在較熱地區的烏爾都印度人穿輕便寬鬆的衣服。許多男人戴頭巾。然而,年輕的巴林人衣著反映西方的影響。

儘管穆斯林尊重婚姻和家庭,一夫多妻制仍被接受。父母仍然安排婚姻,但不強迫年輕人跟從。

信仰

烏爾都人是遜尼派(Sunni)穆斯林──他們的歷史傳和文化上的宗教。執政的巴林阿拉伯家族和許多城鎮居民都是遜尼派穆斯林,而北部村民屬什葉派(Shiite)。內陸穆斯林批評巴林人對傳統宗教價值觀不夠嚴格。譬如,在巴林的女性在公開活動上愈來愈活躍,穿戴傳統面紗的人也減少了。

需求

與大部份阿拉伯國家相比,巴林愈來愈受西方的影響。現在的烏爾都人正前所未有地聆聽新的想法和考慮生活上的新觀點。然而,他們的文化與伊斯蘭教依然糾结在一起,令他們難以接受另一個世界觀。

自一九三二年以來,巴林一直依賴石油產業,但石油儲量到二○一○年便枯竭。由於波斯灣的污染,捕魚業已日趨式微。巴林趨向多元化,亦有建造業及成為中東的金融中心。外國企業在巴林所得的機遇意味著基督徒商人有分享福音的機會。

雖然沙特阿拉伯也有一些英語節目,電視和廣播節目仍多以阿拉伯語播放。只要謹慎對待烏爾都文化,英文《聖經》、基督教文獻和英語節目都可以使用。幾個宣教組織正製作材料,以英文和烏爾都語接觸穆斯林。

障礙

巴林是獨立的阿拉伯酋長國[sheikdom,由稱為酋長(sheik)的領導分區管轄]。其憲法保障言論、新聞和宗教自由,但部份憲法已被酋長否決。

巴林穆斯林嚴格遵守《古蘭經》(Koran)。他們認為西方基督徒的道德觀念是異教,並對其開放自己有所顧忌。

禱告事項
  • 為用烏爾都語廣播的基督徒和他們的事工拓展禱告。
  • 求聖靈倍增〈耶穌傳〉在烏爾都人當中的效果。求主讓巴林烏爾都人都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
  • 為住在烏爾都人當中和附近的基督徒能大膽分享信仰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