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的比亞法達族或稱比亞法族(Biafar)通常被視為騰達族(Tenda)的分支。他們分布的範圍廣泛,一個小族群生活於熱巴河(Geba River)的北岸[操古爾方言(Gool dialect)];兩個大族群[基納拉方言(Guinala)和布瓦斯方言(Bubwas)]在該國西南部的基納拉省(Quinará),還有另一小族群遠離其他族人,住在國內最南端的通巴利省(Tombali),伸延越過邊境進入幾內亞科奈克里(Guinea Conakry),該小族群操巴幹達達方言(Bagandada)。
幾內亞比紹大部份地區是低窪的沼澤沿海平原。由於土地逐漸上升,在東邊形成高原地區。海拔最高位於東南部約三百一十米。國內約有三十七個不同族群,其中主要的有巴蘭特族(Balante)、富拉尼族(Fulani)、帕貝爾族(Papel)、曼丁卡族(Mandinka)和曼迪亞克族(Mandyak)。
幾內亞比紹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Portuguese),但混合葡萄牙語和非洲語的克里奧爾語(Crioulo)更為常用。比亞法達族操一尼日爾-剛果語系(Niger-Congo)的比亞法達語[在他們的語言中又稱為岡左拉語(Ganjoola),故他們自稱比左拉族(Bijoola)]。約五萬二千名比亞法達族住在幾內亞比紹。
幾內亞比紹的早期歷史鮮為人知,但該國一些主要族群於十二世紀顯然已在那裡建立起來。一四四六年,一名葡萄牙奴隸商人到訪當地,從此成為重要的奴隸中心。
像大多數西非族群一樣,比亞法達族是農民。他們用非常簡陋的工具種植多種農作物,主食包括玉米、木薯和稻米,但也種植南瓜、甜瓜、甜薯、胡椒和蕃茄。主要樹木類作物包括腰果、香蕉、芒果和木瓜。族人飼養綿羊和山羊,但不使用羊奶。狩獵的重要性小於農業,但族人採集相當多的野生果實和根莖、漿果、可樂果、乳木果和棕櫚堅果。
族人的房子呈長方形。他們並非住在複合院子,但住在村莊,雖然家人通常住在毗鄰的房子。村莊通常呈長方形,村落長老的房子通常在其中一端;有時這地方會被清真寺佔用。近年這種模式已經改變,族人傾向沿道路的兩旁建立村莊,交通運輸貫通村莊。村莊複合院子週圍沒有任何泥牆或圍欄。
在比亞法達族社會中,男人負責打獵、釣魚和平整土地。女人負責採集和協助農務。
村莊長老或酋長一般被視為權威人士。昔日的結構由眾酋長一起管轄較大區域,但在殖民地時代和獨立戰爭時期這結構完全消失。某些地區卻在恢復原貌的過程中,儘管這影響力僅限於有關傳統土地權等事宜上。
族內實行男性割禮,女性割禮亦局部進行。這些習俗主要與開始青春期的儀式有關,一般會有一段時期在隔離的「叢林學校」接受教導。昔日騰達族(比亞法達族是其分支)曾舉行食人禮儀。
在家庭的合理性之中,以稱為「女性的公義」(justisa di minjer的字面意思)來嚴懲導致懷孕的婚前性行為,男女雙方均為犯罪者。這種刑罰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才被政府視為非法。事實上──對當地大部份族群而言── 婚前性行為並非大問題,只要你不被發現和沒有懷孕。現在很多濫交行為導致許多婚外兒童出生,並增加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比例。族內常見一夫多妻,可能出於他們改信伊斯蘭教。男子和其不同妻子住在同一房子,而每位妻子一般有自己的房間。
幾內亞比紹大部份人口信奉民間宗教,跟他們的隨傳統信仰。少於一半(主要是富拉尼族、曼丁卡族和比亞法達族)是穆斯林,小部份人是基督徒。比亞法達族多為遜尼派穆斯林,其餘的是基督徒或萬物有靈論者,後者相信無生命的物體附有靈體。
比亞法達族幾乎全為遜尼派穆斯林,過去一個世紀已經接受伊斯蘭教。許多族人暗地裡在一定程度上仍跟隨舊有的萬物有靈教儀式,但他們很少承認這點。族人的信仰混合伊斯蘭教教義和萬物有靈教信仰。他們的伊斯蘭教信仰和習俗在過去二十年間已相信堅固,變成堅定的穆斯林。雖然毫無疑問地在首都比紹有少數比亞法達族羅馬天主教教徒,但羅馬天主教教堂未有進駐部落地區。比亞法達族約有十多名已知的福音派或新教信徒,除四至五人外,都居於比亞法達族領土以外。現時沒有比亞法達族教會。雖然比亞法達族領土上有數家教會,但事實上由於人口混雜,族人未被吸引到這些教會,因他們主要是萬物有靈教背景。食用豬肉和在教會打鼓都妨礙比亞法達族對福音派教會產生任何真正的興趣。一位年輕的比亞法達族男子在聖經學院裝備成為牧師,以回應向自己族群傳道的異象。
除了老舊的福音錄音帶外,比亞法達族沒有任何福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