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諾族居於比哈爾邦(Bihar)、奧里薩邦(Orissa)、北方邦(Uttar Pradesh)和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他們所講的語言也被稱為切諾語。在比哈爾邦的族人講兩種語言──切諾語和比哈爾語(Bihari)。
切諾族自稱是拉吉普特族(Rajput)的後裔,那是強大的印度(India)戰士種族,他們的王國存在於八至十三世紀之間。切諾族曾是圍繞神聖恒河(Ganges River)秧有價域的主人。可是如今他們在城市從事收入微薄的工作或居於群山邊陲的樹林。
和許多印度族群一樣,切諾族屬於特定的社會階級或種姓。他們被正式歸類為地主和農民。一般而言,他們以其民族自豪,並從未忘記自己的血統來自一位皇族成員。十九萬一千名切諾族住在印度。
大部份切諾族住在靠近溪流的村莊,確保族人有清潔食水供應。村民在森林取木材建屋,並作為燃料。他們的定居點看似是一堆莫名其妙地擠在一起的房子。最貧窮的切諾族住在以泥建造的屋子。這些家庭與牛、農具和糧食分享住處。
今天,農業對切諾族的經濟很重要,村民只種植確實為生存所需的作物。男女攜手為獲取收成而工作,女人特別喜歡在工作時唱歌。有些切諾族改為在市鎮和城市裡照管商店和小生意。其他族人在道路或煤礦場工作賺取工資。
至於生活在平原地區的切諾族,牲畜對他們的生計至關重要。公牛、水牛和母牛用軛套著犁地和套上手推車幫忙在田地工作。山羊、魚和家禽是飲食的重要部份,亦作為宗教儀式上的祭牲。
核心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這是切諾族社會的基本部份。雖然他們持守對長者的高度尊敬,但年老本身被視為疾病。部落由村落長老、領袖和大祭司組成的村議會管理。
在伯拉木(Palamau)地區掌控土地的切諾族借用宗族(gotras)的社會結構,表示他們不與低種姓人士來往。他們被分成兩個次種姓,與本族以外的人結婚被嚴格禁止。
多年來,由於切諾族與純正印度人家庭通婚,其獨特的身體特徵已被淡化。因為他們屬拉吉普特族血統,因此獲被授予軍事用地,擁有至今。
較高種姓的切諾族幾乎與任何其他高種姓印度族群同等。婆羅門(Brahmins,最高印度種姓,由祭司和學者組成)確實會從切諾族手中取水。在他們的社會裡,這被視作一種榮譽。他們現在以拉吉普特族的方式嚴格地生活,並穿戴他們的種姓標記。然而,他們仍不會與純拉吉普特族家庭通婚。
大多數切諾族是印度教教徒,婆羅門祭司主持他們所有的婚禮。約五份之一的切諾族是穆斯林,他們在十九世紀穆斯林入侵時改信。
目前只有少數已知的切諾族基督徒。當中需要宣教士為這些年輕信徒作門徒訓練。逼切需要基督教資源。禱告是看到福音臨到切諾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