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波提亞族屬於印度(India)複雜文化社會環境的一部份,大多沿著喜馬拉雅山(Himalayas)南部山坡的錫金邦北部而居。他們的語言宗喀語(Denjonke)是漢藏語系(Sino-Tibetan)的一部份。十一萬五千名錫金波提亞族在印度生活。
錫金邦與西藏和不丹(Bhutan)邊境接壤。人口主要是尼泊爾人(Nepalese),但包括了雷布查族(Lepchas,最大的少數族群),以及起源於西藏的波提亞族。
接近四份之三的印度人口住在農村地區,從事某種形式的農業活動。錫金邦遵循這種模式,農業形成其經濟基礎。為出口而種植豆蔻(一種印度香料)、橙、蘋果和土豆;大麥、小麥、玉米及稻米也是重要農作物。其他經濟活動包括飼養綿羊和犛牛、開採礦產如煤炭、銅、鐵礦石、大理石和鉛。傳統手工藝、旅遊業和發展新興產業對錫金邦的經濟也很重要。
印度文化主要以印度教為主。許多印度習俗,包括嚴格的種姓(社會階級)制度,在世俗的印度社會起了廣泛影響。「種姓」占字基本上意即品種、種族或種類。印度社會分成數個階級種姓,通常是同族通婚(即只限同一種姓才能結婚)。種姓可以經由職業或血緣關係和家系介定,雖然也有些例外。不過,除了一些部落人口之外,種姓是印度社會結構的基調,實行於各層面。
實際上,今天印度所有佛教族群都從鄰近的佛教國家(透過選擇或避免衝突)遷入,或住在毗鄰這些國家的邊境。佛教族群在印度的基本生活方式與印度教教徒差別不大。差別只在於他們的宗教習俗。
大部份錫金波提亞族是密宗(Tantrayana,喇嘛)佛教教徒。他們教導說認為正確思維、禮儀性的獻祭與克苦己心將使靈魂在死後達至涅槃(nirvana,永恆極樂)。他們每天活在眾神明的恐懼感覺中,並不斷努力以宗教念誦、禮儀和祭祀安撫眾神明。像印度教教徒一樣,佛教教徒相信生存就是死亡和重生(輪迴)的持續循環。只要人逗留在死亡和重生的循環中,便永不能從痛苦中完全解脫出來。這種循環只能通過達到涅槃來打破,並只有那些遵循「中道」和「八正道」的佛教原則才能達到這境界。
喇嘛教發展自西藏,然後在蒙古人及亞洲西南部其他少數族群中傳開。他們跟隨達賴喇嘛(Dalai Lama)的教導,並相信各人的福樂由其前生的行為所決定。
仍然需要代禱和增強差傳的努力。為數不多的信徒需要門徒訓練材料,以鼓勵和堅定他們走在基督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