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India
博亞族
Boya

 

 

簡介

博亞族可在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各處找到,但他們集中於卡努爾市(Kurnool)、阿納恩塔普爾鎮(Anantapur)和貢土爾市(Guntur)。族人操泰盧固語(Telugu),並以此為書寫文字。他們在安得拉邦被稱為博亞族;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被稱為波雅爾族(Boyar);在卡納塔克邦(Karnataka)被稱為博維族(Bhovi)。這四個族名屬世襲的宗族稱謂。波雅爾種姓由許多宗族組成。

博亞族被指是印度其中一個最古舊的種姓,亦是當地許多種姓的源頭。約主前五世紀,波雅爾族從印度—伊朗地區(Indo-Iran)移居印度次大陸,及後於九世紀時遷往土耳其(Turkey)、愛爾蘭(Ireland)和羅馬尼亞(Romania)。波雅爾族擁有德拉威族(Dravidian)背景,因他們源自印度河河谷,並佔據了南部地區。波雅爾族主要居於印度南部,為操泰盧固語的印度教教徒社群,與及非純正的剎帝利種姓(Kshatriyas)。

在卡卡提亞(Lalatiya)軍隊中,穆松努里.納亞克斯族(Musunuri Nayaks)屬波雅爾族及卡瑪(Kamma)種姓戰士中的領袖。一三二六年,他們在卡卡提亞擊敗德里蘇丹國(Delhi Sultanate)以後奪回安得拉(Andhra)。卡卡提亞國王珀拉達帕.魯多拉(King Pratapa Rudras)屬下擁有七十五位稱為納亞克(Nayak)的首領,他們屬於多個擁有土地的種姓,包括波雅爾族、維拉馬族(Velama)、卡瑪族、雷迪族(Reddy)、泰萊加族(Telega)、巴里查族(Balija)等,他們因嫉妒和爭競而分開,但他們有英勇的表親關係。後來在十七世紀,波雅爾族區別自己為鍛工、雕刻家、貴族、領袖、祭司、地主、寺廟雕刻家、軍火商人和海上旅行家。

生活與文化

米飯、穇子和高粱是他們的主要穀物。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他們亦會按年受聘為工人。童工相當普遍。族人以小家庭模式聚居,並跟隨夫家聚居。父母安排婚姻和給付嫁妝是慣常習俗。離婚男性可再婚,但離婚女性則不可。族內偏愛表親和舅舅與外甥女通婚。人死後會土葬。只有少數族人獲聘在政府工作。他們敬拜多個神明,包括馬拉瓦布勒蘇神(Malavobulesu)、查杜.德華拉神(Chettu Devara)和馬布.德華拉神(Mabbu Devara)。

在特別節慶中,年輕男生表演稱為基拉塔或科蘭納(Kilata/Kolanna)的民族舞蹈。在新年和豐收節(Sankranti)會穿著新衣服,作為敬拜祖先的方式。族人擔當工人搭建帳棚,並在節慶活動中掌燈。博亞族不接受來自蘇加利族(Sugali)和凡蒂族(Vaddi)的食物。

宣教障礙

雖然已有譯好的泰盧固語(博亞族母語)《聖經》、小冊子、有聲和視訊材料,以及《聖經》材料,但族內沒有人歸主。

信仰

族人全屬印度教教徒。

禱告事項
  • 祈求妨礙博亞族的執政與掌權者被扔下。
  • 祈求福音來到博亞族已預備的心靈中。
  • 祈求來自錯誤信仰的有害習慣被破除,年輕女性找到愛、保護、純潔、目標和整全的人生,成為基督新婦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