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族泛指操其中一種哈撒尼亞方言(Hassaniya dialects)的人而不理會他們的膚色;因此黑摩爾族和白摩爾族均操相同語言。這種語言的最純正模式很大程度源自最早期的也門.阿拉伯語(Yemeni Arabic),此為十六至十七世紀佔領非洲西北部的班尼.哈桑部落(Bani Hassan)所使用的語言。
摩爾族人口接近三百五十萬,他們散居於西非大部份地區。雖然他們大多居於摩洛哥(Morocco),但仍有族人住在馬里(Mali)、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塞內加爾(Senegal)、尼日爾(Niger)和岡比亞(Gambia)。數世紀以來,摩爾族幾乎全屬穆斯林,他們本是遊牧民族,但近年的旱災使大部份族人定居於城市地區。族人現時仍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精神。
摩爾族根據世襲、種族和職業分為四個階級。白摩爾族佔族內三份之二人口,並組成兩個上層階級;黑摩爾族則組成兩個下層階級。
白摩爾族多為遊牧民族或半遊牧民族,因他們擁有柏柏爾—阿拉伯裔血統(Berber-Arab),故膚色較黑摩爾族白皙。他們被視為貴族,組成摩爾族社會的上層部份。黑摩爾族仍是白摩爾族的奴隸,因後者無視廢除奴隸法。然而,他們會聯手對抗非摩爾族,並在戰爭或災難時彼此扶持。
雖然大部份摩爾族屬遊牧民族,但現時他們大多以半遊牧式放牧牛或駱駝,或者成為自給自足的農夫。主要農作物包括稻米、小米、海棗和玉米。許多居於岡比亞、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的族人從事漁業,他們將魚裝罐、冷藏或加工成魚粉,並出口到其他非洲國家。摩爾族偶爾透過在本地市場售賣貨品來幫補收入,其他族人則到鄉鎮或城市當店員、茶葉商人、金銀工匠或伊斯蘭教教師來賺取收入。愈來愈多年輕族人移居城市,此舉對傳統家庭的生活方式帶來重大影響,甚至破壞家庭結構。
許多摩爾族仍穿著傳統服飾,雖然更明顯看到一些西方風格。男性一般穿上不會長過膝蓋的寬鬆藍褲子,再配以飄逸長袍和涼鞋。女性則穿長裙,並以圍巾遮蓋頭肩。
族內男女仍跟隨傳統,在社會上分擔不同角色。雖然丈夫是大家族的領導,妻子在社會上擁有獨特的位置。摩爾族婦女不像其他穆斯林國家的婦女被嚴格支配,所以她們可以尋找工作。
摩爾族最重要的節慶是端節(Duan Festival),此節日於九月收割農作物後舉行。屆時族人打掃房子,並小心清洗廚房用具,以歡迎祖先的靈來臨。慶祝活動包括賽馬、特色戲劇、宴會和擊打銅鼓。
音樂和詩歌對摩爾族來說也非常重要。背誦吟遊詩(歌頌部落首領和英雄那赫赫有名的英勇事跡的詩歌)會以柏柏爾-阿拉伯傳統樂器伴奏。居於塞內加爾河沿岸和南部偏遠地區的摩爾族使用非洲樂器。茶是大部份節日和儀式中的常用飲料,如喪禮、出生禮或婚禮。
不幸地,只有極少數族人回應福音,故需要更多佈道工作和禱告,才得見摩爾族更有效地被福音接觸。
大部份摩爾族是遜尼派(Sunni)穆斯林,但他們的伊斯蘭教習俗常混合魔法、巫術和神袐主義。許多族人背誦《古蘭經》(Koran)的經文,但不明白其意思。穆斯林「聖人」常販賣護身符和咒語,以保護民眾遠離邪靈。其他宗教領袖被稱為扎瓦(zawya),作為人與阿拉(Allah)之間的代求者、驅走邪靈、防止咒語和「邪眼」(透過一次熱切的凝視下咒),以及調解紛爭。扎瓦屬於白摩爾族的貴族階級,他們必須與同階級者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