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Afghanistan)各族裔群體稱為阿富汗人。大部份阿富汗人是農民,有少數以遊牧維生。阿富汗人包含三十多種民族,其祖先多來自中亞,由於人口經常流動,各族人民互相影響、混合,遂形成今日阿富汗複雜的民族情況。多年以來阿富汗飽受內戰和蘇聯(Soviet Union)入侵,帶來了各種社會弊病,包括貧窮、種族衝突、不平等、綁架和搶劫等,種下了仇恨和報復的禍根。很多阿富汗人已經逃離該國到鄰近國家,如伊朗(Iran)、巴基斯坦(Pakistan)、塔吉克(Tajikistan)、土庫曼(Turkmenistan)和烏茲別克(Uzbekistan)等。在奧地利(Austria)也有約三萬三千名阿富汗人。
阿富汗社會以父權及家庭為重心,幾代人的家族成員關係密切,十分團結。每個家族以男性長者為首,每位成員都會依從他的吩咐。他們非常重視家族的榮譽,成員互相尊重,也為家庭驕傲。家族和個人名譽同樣重要,如名譽遭到破壞,他們會感到羞愧,並且為自己或家庭尋找報復機會。另一方面,阿富汗人也有熱情好客的特質,他們會以最好的招待客人。這也屬家庭榮譽之一。
雖然很多阿富汗人教育水平有限,識字率很低,而且面對多年戰爭所帶來的困境,然而,他們的藝術發展蓬勃。他們喜歡以伊斯蘭傳統書畫和圖形藝術為裝飾,特別是他們的建築物。他們的詩和詩人也受人崇敬。
塔利班已禁止當地人使用藝術形式表達任何意思或思想,但阿富汗人的文化藝術在巴基斯坦和部份西方地區仍然活躍,在外地的阿富汗難民會舉辦音樂會,設立繪畫及照片展覽會,與及詩歌、書法、繪畫和音樂活動等。
有很多在歐洲的阿富汗人面對尋找工作及經濟困難,尤其是難民。他們很難在當地找工作,不但沒有收入,而且負擔著移民或偷渡的中介人債務,生活於絕望之中。他們也不願意回國,原因除了由於阿富汗動亂外,還因為要維護個人及家庭的名譽。他們認為能夠在歐洲賺錢寄回家能讓家庭提升社會地位,如未能寄錢回家及償還債務,有損他們的信譽,因此他們不願意回祖國。
其中一些受過教育的人獲得其他歐洲國家的永久避難權,但近年奧地利政府強烈要求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盡快返回阿富汗。
絕大多數阿富汗人是穆斯林,通常是遜尼派或什葉派的追隨者。在奧地利的阿富汗人當中沒有基督徒。他們的母語為普什圖語(Pushto),現時只有部份《聖經》內容翻譯成普什圖語,沒有普什圖語的〈耶穌傳〉電影及福音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