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Burmese)源自西藏山區,操名為巴馬語(Bama,即緬甸語)的漢藏語言(Sino-Tibetan)。今天,他們是緬甸(Myanmar,前稱Burma)的政治、經濟和宗教領袖,居住國家中部三角洲平原──由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和薩爾溫江(Salween River)組成的極肥沃地區。這是該國最重要的經濟區域。
緬甸有漫長的政變、戰爭和叛亂歷史。自從十一世紀首個緬甸王朝開始,民族分裂及政治動盪已經屢見不鮮。如今,緬甸軍方對希望在政治和商業方面享有對等重要性的族群維持強硬控制。一九九四年五月,單在撣邦(Shan State)便發生逾十七場戰爭。軍方承諾停火,但只要有絲毫叛亂跡象,他們就會猛烈攻擊。因此緬甸人一直處於不穩定、防禦、痛苦和恐懼的狀態中。約一萬八千名緬甸華人住在澳門。
稻米是緬甸人最基本的經濟支援方式。整個家庭包括帶著嬰兒的母親、幼兒與及老人,每天都往田裡工作,以公牛和水牛拉著沉重的木犁;很少使用現代化設備。
稻米是緬甸人的主食,魚也是膳食的重要部份,特別是居於沿岸的族人。他們很少吃肉,因為價格高昂,而且他們偏愛素食。
緬甸農民生活在被林木環繞的村莊,沿著道路或靠近河流而建。房子全由木材建造,通常只有一個房間。晚上睡在墊子上,白天便將之捲起或疊起。所有活動都在泥地上進行,因此穿鞋進入緬甸人的家極為無禮。
緬甸憲法規限緬甸社會的政治組織。從總理到村長,皆有連綿不絕的管治關係。社區選出一名領袖,被視為「領土單位」,而該社區必須向政府繳稅。對於普通市民而言,五大傳統敵人包括火災、饑荒、洪水、瘟疫和政府。男女都須服兵役。
緬甸人不承認氏族或世系。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很少由父母安排。年輕情侶被鼓勵同居,直至女方懷孕才結婚。新婚夫婦首兩、三年一般與新娘父母同住,然後才建立自己的家園。
緬甸人大多數為佛教教徒。佛教的傳統目標是尋求中道至涅盤或極樂。緬甸人把佛教信仰混合本身的萬物有靈教信仰(相信無生命物實體附有神靈)。
緬甸人的萬物有靈教信仰圍繞著固有的邪靈(nats)。他們窮一生試圖安撫這些邪靈,免受其他邪靈的試圖傷害。所有緬甸人家庭都為邪靈設祭壇,並擺放一尊佛像。可惜農民全年在宗教上的花費比放在教育、健康和家人衣服的花費還要多。
像其他佛教教徒一樣,緬甸人相信死亡對做好事的人並非威脅;相反,死亡只是人命的「過渡」。他們認為「再生」是由前生積累的好壞行為來決定。因此,那些美德較少的來生會成為惡魔、鬼、動物或地獄居民。
雖然過去幾年情況略有改善,但緬甸仍是處於極度危機的國家。嚴厲的軍事政權拒絕交出政府控制權給合法當選的領袖,血腥內戰亦繼續蹂躪著這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