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意即「牧人」,數世紀以來成為與西藏接連的中國西部邊境大批遊牧民族的統稱。四川省其他羌族族群不認識綿虒語這種獨特語言。
羌(綿虒)語屬四川省「九至十種羌語」的其中一種。歷史上曾出現六十二個羌族分支,其中許多已被較大的民族同化,或因疾病、戰亂和饑荒而消亡。
據商朝(1700~1100 BC)的甲骨文記錄,羌族的祖先屬中國史上首先被記錄的族群之一,「該族的其中一個分支逐步遷往岷江上游,後來成為今天的羌族。」
由於過去受到軍隊和土匪的侵擾,許多羌族村落均以石頭搭建多為十三或十四層高的瞭望臺和堡壘,時至今日仍佇立山路上。兩層高的羌族樓房名叫邛籠,此平頂建築物類似瞭望臺,建築者單憑記憶搭建而成,沒有構思或工具輔助。
羌(綿虒)族約有一百五十名基督徒,當中部份屬於貴格會(教友派)。一九九四年,小托馬斯.托蘭斯(Thomas Torrance Jr.)曾會見羌族信徒,他說:「汶川有一群羌族信徒。」由於在家鄉遭受逼害和歧視,羌族信徒大多遷居汶川。托蘭斯向愛德基金會提供逾二十萬人民幣,用以重建教堂,但不清楚曾否有羌族信徒因此得援助。汶川信徒期望他們的教會「成為整個阿壩區的福音和基督教會的傳播中心」。
除了敬拜多種神明之外,羌(綿虒)族高度尊崇他們的祖先。他們在家中嚴謹地遵守禮儀,以免冒犯祖先。「置於支架高處的是祖先的牌位,灶臺是禁忌之地,旁邊是全家用膳、聚集、節慶時唱歌跳舞,以及向祖先獻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