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族群常被中國人稱為白彝族,但他們自稱葛潑族。一些中國的資料更按頭飾將東葛潑(東)族分為平頭彝族和尖頭彝族,然而兩族均自稱葛潑族,並操相同的語言。葛潑(東)族有別於雲南北部的德頗族,後者有時會自稱葛潑族或葛頗族。
一九四九年前,雲南東部的彝族被分為四個等級:兩較低等的皆稱為葛潑族;另外兩較高等的分別自稱為聶素族或納蘇族。葛潑族「常被分為大葛潑族和小葛潑族,仿如納蘇族一樣。按照他們的語言,葛潑意即『白人』,他們遭大納蘇族和小納蘇族奴役。存在於大葛潑族和小葛潑族之間許多不明顯的社交規條和婚姻限制至今已被廢除」。
葛潑(東)族在文化上有別於鄰近所有社群,他們以其民族身分為榮,並選擇遺世獨居。昔日許多中國彝族因疾病而大幅減少,宣教士塞穆爾.克拉克(Samuel Clarke)解釋彝族的一個分支如何減低疾病所致的死亡率:「當發現鄰居患上傳染病,他們便於離那家房子稍遠的灌木林外找一個顯眼之地,豎起一支七英呎高的柱子……並在柱上掛上一把舊犁刀,他們認為當控制此傳染病的靈體看到這犁刀後會離開他們的農莊。」
葛潑(東)族內已有少數信徒。[包括葛潑(東)信徒]在內的會澤縣信徒近年遭本地政府極為可怕的逼迫,不僅土地被充公,他們更被虐打折磨。其一報導指:「施虐的刑具包括棍棒、木柴、粗繩、手銬和電擊棍,信徒被扣上手銬、被腳踢打,直至刑具折斷為止。」崔超書(Cai Chaoshu,音譯)傳道「被人以大棍打死,口鼻流血不止」。
葛潑(東)族為多神論者,他們敬拜各種神明。他們每年會向豐收之神獻上雞和其他家禽作祭牲,以確保農產收成豐足。另外,葛潑族也小心遵從與衛生和健康有關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