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ndi一詞原意是印度語,並不是指某一民族。操印度語的印度族群分散在中亞各地區,在不同地域都形成獨特的社會群體。他們不僅通用一種語言,也有著相近的文化、歷史因素和宗教傳統。
在印度以外其他國家也有大型的印度社群,主要分佈於印度周邊國家,如孟加拉國、 緬甸、 巴基斯坦、尼泊爾和阿富汗等。在緬甸,大約有十一萬八千名印度人。
印度人不單有共同語言,他們也有很強烈的民族意識,承傳共同的歷史、文化、習俗和宗教傳統,包括與穆斯林對立的形勢。因此,即使他們分散各地,每個地方的印度人也能很快集中起來建立自己的社群。
印度人文化中有很強烈的階級觀念,有"種姓"之分,大至順序分為以下階級: 婆羅門,祭司和學者 ;剎帝利,統治者與勇士 ;吠舍,商人和專業人員 ;首陀羅、勞動者和公務員。在這四個種姓之中還進一步分了很多不同等級。不同種姓有著自己的社會圈子和生活方式,也很少有跨種姓聯婚的情況發生。
部分地區的印度人大多數都是農民, 例如巴基斯坦(Pakistan)、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和孟加拉(Bangladesh),有些人生活在貧窮當中。但部份申請移民到外地的印度人通常接受過較良好的教育,屬較高的種姓。他們在該地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開設商業和企業,建立自己的社群,即使受到西方或其他文化的影響,例如許多人現在穿西方服飾、喝酒、婦女有離婚權利等,但他們仍保留著強烈的印度文化。
印度人很早就遷移到緬甸,並且對緬甸的文化有深遠的影響。當年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以後,緬甸被併入印度,此後便有許多印度人遷居緬甸。在這些移民中,有些是由英國人帶往緬甸從事低級工作以補緬甸人勞力數量之不足,另一些則是因羡慕緬甸較高的生活水準而自動移居的。這些印度移民有很多是經營商業的,而且由於他們比緬甸人更能掌握現代理財和營商之道,因此他們逐步控制了緬甸的經濟命脈。一些專門放高利貸的印度人又乘機把緬甸南部很多稻田控制過來。
當年印度人在經濟上的成就,曾經引起了緬甸人反印度人的情緒。加上印度人和緬甸原住民在種族和宗教上的差異很大,且印度人很不容易接受緬甸的語言、服裝和風土習俗,因此,印度人在緬甸社會比其他外僑更不受歡迎。
但隨著時間及各種因素影響下,印度人在緬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自主權也有著不同的改變,緬甸人和印度人之間的矛盾也隨著不同階段在演化。
印度人認為社會與宗教交織在一起,不可分割,一切都能反映出信奉者的印度教世界觀。世界各地都出現了規模宏大、令人驚歎的印度教寺院,無論在任何地方,印度教教徒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信仰。
現時有各種印度語的福音工具,聖經、福音電影、福音廣播等,但對印度人來說,印度教是民族的象徵,是他們生活和文化的依據,不易動搖。現時在緬甸的印度人當中,只有約0.7%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