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的班加爾馬來人人口約二千九百。他們的祖先由印尼遷居至馬來西亞,由蘇門答臘(Sumatera)和爪哇(Java)的達雅人(Dayak)及馬來人(Malay)組合而成。後來班加爾馬來人逐漸擴大,由最初位於加里曼丹(Kalimantan)擴展至沙巴(Sabah),即婆羅洲(Borneo)的最北地區,發展航海及海產貿易。這裡曾經是走私罪行的活躍地區,但今天,這裡已成為發展中的農業地區。
他們使用的語言,班加爾語(Banjar),反映了班加爾馬來人的歷史足跡。班加爾語源自蘇門答臘島,亦混合了印尼爪哇和婆羅洲達雅族語言的單詞。同時,族人亦明白馬來文。
班加爾馬來人的社會結構、制度及思想較為封建,民眾和貴族之間有明顯的分離。到了今天,貴族制度已被馬來西亞的議會制度取締,但族人傳統的階級觀念仍然存在。
班加爾馬來人傳統上一直依靠航海為生,現時大部份族人是農民或漁民。族人大多是農村人,種植椰子、橡膠棕櫚油等產物,也會將木材運進港口作交易。班加爾馬來人很少在教育、保健、職業機會等方面發展,也不尋求科技及經濟發展,他們擔心外界影響會干擾他們的伊斯蘭教文化。
班加爾馬來人沿海岸村落聚居,房子離地面興建,建有四至八支高蹺腳支撐正間房屋,以茅草鋪蓋屋頂。較富裕的族人房屋以木地板鋪平,屋頂用瓦片建成。
班加爾馬來人與達雅族人文化相近,關係密切,彼此視對方如兄弟姊妹,兩族人亦常有通婚。班加爾馬來人的婚姻大多由父母安排,他們只需向當地伊斯蘭教領袖註冊,就可結婚。班加婚禮以伊斯蘭教法律做為規範,雖然允許一夫四妻,可是大多班加男人只娶一位妻子。
早期的班加爾馬來人受統治者的宗教信仰影響,信奉佛教、印度教及伊斯蘭教。從十五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班加爾馬來人至今,除了有少數人信奉印度教以外,差不多所有族人都成為穆斯林。但班加爾族的伊斯蘭教信仰混合了印度教及佛教的風俗。
伊斯蘭教在班加爾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不單對個人和家庭生活,甚至對整個社會的制度和價值觀也有著重視的力量。他們的日常生活及行事曆都依據伊斯蘭教法。與此同時,他們亦崇拜傳統的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崇拜各種自然力量。巫術在族中盛行,族人多相信巫醫能醫治疾病。
據知早在印尼被荷蘭殖民管治時間,班加爾人首次接觸福音,但後來部份班加爾人遷移至馬來西亞,在穆斯林傳教士的影響下信奉伊斯蘭教。曾經有幾位班加爾馬來人接受福音成為基督徒,但遭受到極端的迫害,最後離開了家園。現時族中沒有基督徒,也沒有班加爾語的聖經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