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Arab)一詞通常讓人想到穿白袍貝都因人騎駱駝穿越沙漠的畫面。然而,這畫面並不完整。超過兩億五千萬阿拉伯人佔了二十二個國家的大多數人口,他們代表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多樣化及最有政治影響力的穆斯林族群。
雖然有好幾個特徵決定一個人是否真正的阿拉伯人,但最顯而易見的特徵是:以身為阿拉伯人感自豪。他們在外觀、居地和宗教方面差距頗大;不過,操阿拉伯語的能力(或阿拉伯方言)與認同阿拉伯文化傳統,也許是兩個他們共有最重要的特質。
現代阿拉伯世界的傳統觀念已經改變。這可以歸因於承受城市化、工業化及去部落化(de-tribalize)的壓力。今天,已經甚少阿拉伯人以沙漠放牧維生;舉足輕重的阿拉伯社區幾乎出現於西方世界每個角落。
阿爾及利亞(Algeria)境內的摩洛哥阿拉伯人(Moroccan Arabs)有十六萬五千名左右。他們是阿拉伯人,屬馬格裡布(Maghreb)族群一部份,全球人口約在二千五百萬以內,主要語言是摩洛哥阿拉伯語,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圍繞《古蘭經》及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導。
很難充分描述阿拉伯文化的原因是它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好些世紀以來,他們經歷了某些輝煌時期,但艱難的日子居多。
如今,許多阿拉伯人居住在城市和城鎮中,導致傳統家庭和部落關係的崩潰。婦女和男子一樣,有更多接受教育和就業機會,這些變化在社會中創造了一個新的中產階級。
阿拉伯僑民社區屬於這個新中產階層界別,由於散居各地的阿拉伯人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接受西方文化,他們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都發生鉅變。
對於大多數散居各地的阿拉伯人來說,他們有更多就業機會,這對改善惡劣生活條件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這也削弱了傳統的家庭關係。婦女有更大的自由離開家庭,被安排的婚姻少了,順應傳統宗教習俗的社會壓力也減輕了。
相比生活於傳統沙漠地區或村莊的阿拉伯人,散居各地的阿拉伯社會結構非常複雜。今天,大多數散居各地的阿拉伯人認同所在國國籍身分,而非部落從屬關係。
雖然對阿拉伯人來說,政治統一仍屬夢想,但阿拉伯語依舊是最大的共通點。為了保存原有的語言,阿拉伯人一直保留著兩種形式的阿拉伯語。第一種是古典阿拉伯語,是整個阿拉伯世界口頭和書面上通用的宗教和文學語言。第二種是口頭阿拉伯語,是非正式的口語,地區與地區之間各個方言不盡相同。在受過教育的阿拉伯人當中,這兩種語言都通用。
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Mohammed)首先向阿拉伯人宣揚伊斯蘭教信條,他的繼任者迅速地到處傳播真主的話。阿拉伯人所到之處都留有阿拉伯文化的元素,包括他們的宗教。
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之間的歷史聯繫依然很強,今天,大多數阿拉伯人是穆斯林,屬於一些不同的教派:什葉派(Shia)、阿拉維派(Alawi)、扎伊迪派(Zaidi)及遜尼派(Sunni),而主流教派為遜尼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