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社會洋溢着濃郁的宗教氣氛,祭司被人們仰視如神,稱為「婆羅門」,屬印度教的其中一種性。婆羅門是祭司貴族,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是執行祈禱的祭官,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在歷史中,婆羅門曾經歷黑暗期,婆羅門的尊嚴受損極大。因此,他們強調吠陀(是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之權威,以回復婆羅門的尊嚴。他們自稱「受神所祐」,具有神力,甚至,進展到婆羅門為「神的人格化」。婆羅門主要居於印度,其次是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在阿富汗,現時約有三千二百名婆羅門。
在一九三一年的印度種性普查記錄中,婆羅門占印度總人口約4.32%。後期由於在宗教,文化傳統和習俗上變得多樣性,婆羅門也進一步分為多種性。所有婆羅門都會執行吠陀儀式,但只有其中一種性的婆羅門才能參與祭司的職責,包括教學和說教。他們在其他領域也有出色表現,部份婆羅門從事教育工作者、 法律制定者、 學者、 醫生、 戰士、 作家、 詩人、 地主和政客。許多著名的印度人也是婆羅門。
婆羅門成為強大和有影響力的群體。婆羅門祭司是印度四階級中最高的特權階級,他們有僧侶、哲學家、思想家和教師,居於印度教社會金字塔的頂層。他們可以免交各種捐稅,因為人們認為,婆羅門已經以自己的虔誠行為償清了這種債務,他們不得被處以死刑或任何類型的肉刑,因為婆羅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向婆羅門贈送禮物的人則得到保證,他們將在今生和來世獲得一定的報答。最受歡迎的禮物是土地,因為他們認為這可以解除贈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羅門佔有大量土地,包括整座的村莊。
婆羅門多數為素食者,但阿薩姆婆羅門會吃非素食的食物,其中大多是 魚,雞,鴿子,羊肉和鴨蛋 (但多數是祭神後的牲禮)。
在阿富汗的婆羅門以烏爾都語為主要語言。現時烏爾都語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其中包含了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單詞。
西元前六世紀至西元四世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西元前四世紀以後,由於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西元八、九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民間的信仰,經改革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教。婆羅門一天祈禱三次,重視三項印度教教義,分別是獻身精神、知識和瑜伽,所有的婆羅門教義都主張以這些途徑實現「梵我同一」的境界。
一個婆羅門若要歸向基督,必須克服無數的障礙。他們在印度教社群當中有高層次的地位,是印度教社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們為社群主持各種禮儀,例如婚禮和葬禮等,得到尊重和榮譽。因此,即使現時有烏爾都語的全本聖經譯本、福音廣播及「耶穌傳」電影,向婆羅門傳福音仍是非常困難。